impact
2018.03.26
4月13日-15日,基石資本2018年年會將在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大酒店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連接”,我們邀請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jīng)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及博導彭劍鋒、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包政、華夏基石管理咨詢團隊合伙人施煒、斯坦福大學教授Ronald P.Fedkiw、商湯科技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徐冰、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jié)等各界名人大咖集聚一堂,思想激蕩,敬請期待。
本文摘自王慶節(jié)《2012年8月北大通識教育講座:海德格爾與哲學的開端》,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云山論道。
蘇格拉底:為哲學辯護
如果哲學的精神就是一種理性、反思、批判、創(chuàng)新的精神,哲學就是遵循這樣的精神去探究、發(fā)問人類知識、思想和生活中的那些最基本和最深層的問題。這一對哲學的基本理解第一次出現(xiàn)在蘇格拉底那里,出現(xiàn)在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為自己的辯護,而這個辯護后來被他的學生柏拉圖記述下來,流傳開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和讀到的《申辯篇》。
前面我們說過,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為自己的辯護不應當僅僅被讀作對自己個人的辯護,而應當首先讀作是為哲學這樣一個在當時人們眼中全新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辯護。而正是這一辯護使得哲學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地閃亮登場,也使得蘇格拉底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哲學-科學精神的奠基人。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蘇格拉底究竟如何為自己,為哲學本身進行申辯的。
《申辯篇》全篇分為三個自然章節(jié),據(jù)說它們對應的是當時雅典法庭審判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判罪階段,即控方和被控方就是否有罪進行指控和申辯,然后審判團據(jù)此判決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就進入第二階段即判刑階段。在這一階段,被控方就控方提出的刑罰建議進行申辯,并提出自己認為合適的刑罰,然后審判團據(jù)此裁定最終的刑罰。第三階段為判決之后,被控罪方尚有最后的機會對判決作最后的結(jié)語。在這場審判中,蘇格拉底是被控方,所以他一共有三次講話的機會,這三次發(fā)言就構(gòu)成了《申辯篇》三個自然部分。明顯,這三部分的分量是不一樣的,第一部分即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無罪的申辯占了全文幾乎四分之三的分量,正是在這個部分,蘇格拉底借為自己申辯的機會向人們講述了人類思想史上對哲學的第一個基本理解。
在我看來,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的申辯,就像是一個雙重主題的變奏,一個主題是為其個人進行申辯,這也是《申辯篇》中的表層字面意思,但另一個主題則更重要,是為哲學作的申辯,它有著更深層的哲學內(nèi)涵。因此,我們閱讀《申辯篇》,需要將這兩重意涵交織起來理解。例如,《申辯篇》的前五節(jié)可以看作是全部申辯的導言。在這個導言中,蘇格拉底并沒有急于為自己辯護,而是對即將到來的申辯進行一些深層次的,也是導引式的鋪墊與說明。第一節(jié)開場伊始,蘇格拉底就對審判團說,請你們不要相信控方對我的指控,因為他們說的東西都不是真的,而我在法庭上對你們說的才是真的。這是此段文字層面所表達的意思,但我們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這里的核心詞是“真”或“真理”。因此,蘇格拉底開宗明義,實際是想通過這段話說明,哲學活動的唯一目標是真理,而不是其它。第二節(jié)中,蘇格拉底請求法庭原諒他在將要進行的申辯中的說話方式,說他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說話方式,而這種方式與眾人的說話方式不同。為什么會這樣?蘇格拉底的說話方式是怎樣的?我們知道,蘇格拉底喜歡在雅典的市場上與人交談,發(fā)問和追問問題,他的說話方式是一種特別的問答式對話,后來這被稱為是“詰辯法”和“辯證法”,蘇格拉底以這種對話方式聞名全城。但在這里,蘇格拉底實際想說的是,哲學有自己的獨特的方法和說話方式,這種說話方式與眾人日常習慣的敘事性的說話方式截然不同,甚至格格不入。正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才說,他在雅典民眾的眼中就是一個“怪人”。這里僅僅是說蘇格拉底是一個怪人嗎?還是暗指哲學家在民眾眼中實質(zhì)上就是怪人,因為他設定了和常人不同的活動目標與說話、行為方式?接著,在第三到第五節(jié),蘇格拉底向法庭講述了他將要為自己申辯的兩個步驟,即第一步他將回答那些纏繞他一生的“流言蜚語”,因為正是這些流言蜚語最后導致了對他的正式指控,將他拋上了今天的審判臺。第二步,他將回答對他的正式指控:1)他的所作所為敗壞了雅典的年輕人; 2)他不信城邦的神。蘇格拉底在這里似乎更看重那些“流言蜚語”,不僅是因為這些“流言蜚語”最終導致了將他帶到審判臺前的正式指控,更因為“流言蜚語”對于大多數(shù)在座的年輕人來說長久以來就一直存在,可以說是“與生俱來”。而且,盡管它們到處傳播,卻沒有人為它們負責,所以即使蘇格拉底今天想要反駁它們,也找不到任何具體反駁的對手。因此,蘇格拉底將之比擬為“陰影”,并把他將要進行的申辯稱之為“與陰影作戰(zhàn)”。蘇格拉底這里僅僅說的是圍繞他個人展開的“流言蜚語”嗎?“流言蜚語”作為“陰影”還可能指向什么?我們知道,在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以及后世哲學的發(fā)展中, “陰影”一直是一個哲學性的“隱喻”,它用來意指我們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偏見和先見,它們在未經(jīng)哲學學習和反思的眾人那里,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東西,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視為“天經(jīng)地義”,從未想到要去省察一番的東西,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往往不假思索就將之設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前提。蘇格拉底將他的申辯,同時也就是哲學活動視為“與陰影作戰(zhàn)”,這也就是向我們預示出哲學作為人類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反思性的理性活動的本質(zhì)。這和后面將雅典城邦比擬為體態(tài)龐大臃腫、懶于運動的牛馬,將哲學家比擬為不斷蟄刺、騷擾它們,使之不斷起身,得以運動和革新的“牛牤”、“牛蠅”的說法遙相呼應,一脈相承。
“和陰影作戰(zhàn)”
哲學是和“陰影”作戰(zhàn)。這個陰影既可泛指我們?nèi)祟惻c生俱來的傳統(tǒng)偏見,也可以具體指人們對哲學的偏見。哲學,在蘇格拉底的時代,還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人們所知甚少,所以毫不奇怪,人們習慣用傳統(tǒng)的方式來看待哲學。如前所述,蘇格拉底的申辯從對他的“流言蜚語”的澄清和批駁開始,正是這一澄清與批駁,蘇格拉底給我們講述了他對哲學作為“愛智慧”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解釋。
什么是對蘇格拉底的“流言蜚語”呢?在《申辯篇》的第六節(jié),我們讀到下面的一段話:
[人們都說,]蘇格拉底的罪過在于,他忙于研究天上的事情和地底下的事情。他玩弄詞藻,巧舌如簧,并將這樣的玩意兒教予他人。你自己可以到阿里士多芬的喜劇中去看[這般的形象]。1(1 參見 Plato, Apology, trans. G.M.A. Grube, 19b-c; in Plato Complete Works, ed. John M. Cooper,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Pub. p.20.)
從這段“流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蘇格拉底“忙于研究天上和地底下的事情”直接引向蘇格拉底“不信城邦之神”的指控,而“玩弄詞藻,巧舌如簧,并將這樣的玩意兒教授他人”則引向另一個指控,即“教壞年輕人的靈魂”。而且,蘇格拉底還提出一個例證:阿里士多芬的喜劇作品。阿里士多芬是什么人呢?阿里士多芬是希臘的著名的喜劇作家,詩人,代表的是大眾意見和歷史敘事的傳統(tǒng)。
面對這樣的流言和指控,蘇格拉底會如何澄清與反駁呢?蘇格拉底看出,這些流言是人們將哲學家與當時的自然學家,即科學家的前身以及與智術師混淆的結(jié)果。所以,蘇格拉底從兩方面予以反駁。首先,蘇格拉底指出,他并不具備自然學家的知識,他本人并不屬于這群人,這是人們以訛傳訛的結(jié)果。至于“玩弄詞藻,巧舌如簧”更是當時人們對“智術師”的偏見。智術師是當時希臘的一批教授辯論術的職業(yè)教師,他們以教人修辭、辯論為生,被認為是僅僅“愛語詞”的人。當時許多著名的智術師都和蘇格拉底有交往和友誼。盡管蘇格拉底認為智術師作為一門職業(yè)并無不當,而且,如果一個智術師確有真才實學,教學上盡心盡職,適當收費也無可厚非。想當年我們的孔老夫子雖然倡導“有教無類”,也是要收三條干肉作為“束脩”的嘛!不過,蘇格拉底在這里反復強調(diào)他不是智術師,因為他不收費。為什么“不收費”這般重要,直弄得我們這位蘇老夫子在這里又要賭咒發(fā)誓,又要找人作證呢?實際講來也很簡單,前面我們講過,在蘇格拉底的眼中,哲學的目標只是“真理”,別無其它。所以,哲學不是“愛詞藻”,也不是愛“金錢”或者是去愛其它的什么東西。
(未完待續(xù))
關于作者
王慶節(ji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2000-)。美國杜蘭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學(1983-87),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1993-95),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1995-2002)。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歐陸哲學,東西方比較哲學和道德哲學等。近期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翻譯、理解與解釋》(2017(編)),《道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2016),《海德格爾與哲學的開端》(2015)。譯著有《形而上學導論》(新譯本)(2015),《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2011)等。曾參與翻譯《存在與時間》和參與主編《海德格爾文集》(30卷)。
更多基石2018年年會大咖觀點:
許小年:創(chuàng)新沒有風口,追風口不叫創(chuàng)新
彭劍鋒:組織結(jié)構(gòu)的十大變革趨勢與量子人才管理
(編輯:韋依祎,責任編輯:魏錦秋,審閱:杜志鑫)
幾年前,我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經(jīng)濟繁榮的根基是什么?
我認為是“重商主義(這里借指市場經(jīng)濟)”與“儒家文化”這兩個因素的核聚變,只要我們的體制大門開一條小小的縫,中國老百姓與生俱來的聰明、勤奮、奮不顧身,幾千年窮怕了的物質(zhì)主義和實用主義,就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天地。
2021年,我見到一個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長,談及張維迎所言“直到20世紀70年代,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時期好多少”,他說這是真的,1978年他沒有見過電,全家所有家當是一個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個咨詢集團的董事長考上了大學,報到前他勤工儉學,騎六七十里山路賣冰棍,山里的一戶人家,用幾個雞蛋和他換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個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開放前,這是中國普遍的景象。而我們這一兩代人,在改革開放后,懷抱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奇跡。40多年過去,我們看到,輕舟已過萬重山。偉大的中國工業(yè)革命,怎么贊揚也不為過!
而另一方面,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穆?,這也就注定了,我們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時,中國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其發(fā)展正常就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作為一個新興經(jīng)濟體,我們講究的是實用主義,中國的政策也是因時、因勢而變的。
因此,并非一些簡單的因素就能夠遏制中國的增長,只要不出現(xiàn)戰(zhàn)爭這樣會擾亂經(jīng)濟進程的極端因素,只要中國依然堅定地支持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保護企業(yè)家精神,中國經(jīng)濟的前進步伐就是堅定不移的。
如果認同這一點,那么無論是短期的政策、市場變化還是長期的中美對抗,都不會讓我們產(chǎn)生太大的焦慮。
具體從我們做企業(yè)和做投資來講,也無需過度悲觀?!俺林蹅?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一些行業(yè)和企業(yè)衰落的同時,也永遠有一些行業(yè)和企業(yè)在崛起。
以半導體產(chǎn)業(yè)為例,我們不必糾結(jié)于半導體仿佛一年緊缺、一年過剩,因為問題的核心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第四次工業(yè)革命離不開半導體技術,而中美對峙、科技封鎖,將進一步迫使中國在所有科技領域謀求自主可控,進一步迫使中國以舉國體制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同時,當一項投資吻合科技進步趨勢和政策引導的雙重影響時,其估值亦將脫離傳統(tǒng)財務模型。這些才是中國硬科技投資的重要的底層邏輯。
看待資本市場,我們更不必計較一時的股價波動?;仡櫄v史,在資本市場發(fā)生劇烈調(diào)整時,那些優(yōu)質(zhì)的企業(yè)往往也會出現(xiàn)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優(yōu)秀企業(yè)不僅能收復失地,還能再攀高峰。因此,我們繼續(xù)堅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術、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企業(yè)。而從我們的投資經(jīng)歷來看,那些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企業(yè)最終都帶領我們穿越了周期,并獲得了異乎尋常的回報。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